鴕鳥是現在世界上生存著的最大的鳥類。但是它們卻不會飛。鴕鳥堅硬的腳爪補償了這一缺陷,鴕鳥每小時可以奔跑70公里。鴕鳥的腿長而健壯,它的雙翼卻很小。由于它們象駱駝那樣,可以在熱帶沙漠中奔跑,所以它們被稱做“鴕鳥”。

鴕鳥的形態特征
鴕鳥體形大,成年雄鴕鳥高達2.1-2.7米,雌鴕鳥略小。平均體重110千克。
頭部
鴕鳥頭部平坦,具有禿斑塊。眼睛較大,直徑可達50毫米,兩眼占頭部1/3,且有瞬膜,睫毛是細長的剛羽。鴕鳥視力好,突出的眼和靈活的頸使它能觀察四周。兩耳能開能閉,由微細的羽毛覆蓋。上喙二鼻孔通過有形膜呼吸。
頸部
鴕鳥頸部由19塊頸椎骨組成,氣管和食道松弛,皮膚有彈性,飼料團易通過頸部。頸部具絨羽,無正羽。
軀干
鴕鳥軀體碩大,腹面無羽。雄性鴕鳥體羽黑色,雌性成鳥全為污灰褐色。無龍骨,具凸突的胸骨。羽區和裸區之分規律且明顯。
翼
翅退化,羽毛有羽小枝,羽小枝不形成羽鉤,羽毛疏松柔軟不能成羽片。雄鳥翅羽為黑色和白色,雌鳥大部分為淡灰褐色。翅末端具2爪。
人們中有“鴕鳥政策”的說法,說是鴕鳥平時膽子很小,遇到危險時,就把頭鉆進沙堆里,自己什么也看不見了,就以為別人也看不見它,以此來躲避危險。其實,這是一種誤傳。鴕鳥的膽子確實不大,但是它們有強大的自衛武器——那雙健壯而有力的腿,可以向任何進犯它的敵人反擊,用腿踢敵人。再加上每只腳上有長達 17厘米的腳趾去摳抓敵人。有時鴕鳥確實把頭插入沙子里,但那決不是害怕,只是想吃點沙子,以幫助食物在胃中的消化。鴕鳥一般以有漿汁的植物為食,有時也吃些蜥蜴和其他甲殼類單位充饑。
盡管大自然的進化“剝奪了鴕鳥飛翔的權利”,它們還是憑借強有力的雙腿,在生存競爭中爭得了自己得生存空間。
鴕鳥養殖歷史
早在18世紀初,埃及、希臘、羅馬人開始捕獵和馴養鴕鳥。其實論野生鴕鳥,沙特、埃及、蘇丹,都比南非多得多,但要論養鴕鳥的歷史和用鴕鳥生財的本事,就非南非人莫屬了。南非人養鴕鳥始于1826年,最初鴕鳥的數量很少,后來由于西方王室貴族流行穿用鴕鳥羽毛制作的服裝,鴕鳥一時間身價百倍,一只成年鴕鳥一年只能產1千克羽毛,而一件最簡單的鴕鳥披肩也需至少15千克羽毛,南非農場主們紛紛飼養鴕鳥。
到1913年,鴕鳥存欄數竟突破100萬只。然而一戰后,歐洲王室逐漸沒落,鴕鳥毛需求大幅減少,鴕鳥業者紛紛轉行,一些聰明的農場主留下了那些品種最優良的鴕鳥,等待新機會的到來。 [14]19世紀中葉,南非人為提高羽毛質量和產蛋性能,開始了雜交選育,育成了非洲黑鴕鳥。
二戰后,鴕鳥市場開始回暖。南非人吸取教訓,開始多方面經營鴕鳥生意。他們制作了鴕鳥蛋殼工藝品,還把養鴕鳥的農場開放,吸引游客參觀。許多鴕鳥農場主還聯合起來成立了農業聯合體,由它來統一負責鴕鳥產品的市場營銷。在被稱為“鴕鳥之都”的奧茨霍恩市,游客不僅能品嘗到鴕鳥肉、鴕鳥蛋,還能過一把騎鴕鳥的癮,甚至可以參加“騎鴕鳥比賽”。
1974年前,每年向歐美出口鴕鳥皮約2萬張,肉1.2萬噸及蛋、羽毛等工藝品。鑒于南非停止出口及歐美市場每年需要鴕鳥皮30萬張以上的情況,美國于1982年左右從南非引種養殖,取得了三方面的突破,
①產蛋量提高,年產蛋達50枚以上,且人工孵化成功;
②對鴕鳥的分階段飼養成功;
③鴕鳥產品的開發利用取得新的進展,宣布鴕鳥馴養成功。有30多個州養殖鴕鳥,到1992年共有217家鴕鳥場,飼養約1.8萬只。為適應鴕鳥業的發展,1987年成立了美國鴕鳥協會(簡稱AOA),有15個國家參加,擁有會員5000余人。其產值已達100億美元。北美的鴕鳥業仍處于發展階段。據估計,年飼養量超過15萬只。生長期達到屠宰年齡(12-14月齡)時,才能達到商業化要求。歐洲、非洲、澳洲等地區許多國家,都相繼成立了鴕鳥協會,竭力扶持鴕鳥養殖業的發展。飼養鴕鳥最多的是津巴布韋和中美洲國家,不僅飼養上千只種鳥群,而且建有較大的商品鴕鳥基地,出售雛鴕和商品鴕鳥。中美洲的Costa Rica有一家大型商業鴕鳥場,其中包括一個種鴕鳥場,飼養著70只紅頸鴕鳥和非洲黑鴕鳥,鴕鳥蛋進行人工孵化,雛鴕鳥于3日齡以后出售。Coasta Rica鴕鳥場還有一批非洲黑鴕鳥和藍頸鴕鳥組成的鴕鳥群,這些鴕鳥一部分作為種鳥出售,大部分于1歲齡時屠宰,肉及皮張供出口。南非雄居鴕鳥產品市場,其中皮革占市場的75%,肉占15%,羽毛為10%。
自從美國宣布對野生鴕鳥馴養成功以來,非洲鴕鳥以其最低的飼養成本,較高的經濟價值,優質的畜產品受到人們歡迎。美國生物學家預言,非洲鴕鳥將成為人類21世紀主體肉食動物。因此,它將為世界畜牧業帶來一次新的飛躍。中國人工飼養鴕鳥,萌芽在廣州市英吉利特種動物試驗場,起步在廣東江門市畜牧局鴕鳥試驗場。廣東省已先后辦起了近30個鴕鳥養殖場,在云南、山東、山西、浙江和河北等省亦相繼而起,江蘇的吳縣、射陽等地也開始了引種飼養。
由于鴕鳥具有耐粗飼、適應性強等前文所述的諸多優點,符合國家發展“節糧型”草食動物這一產業政策,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。智研數據研究中心顯示,中國有大量沙荒地和不宜耕種的非耕地,飼草資源又非常豐富,發展鴕鳥養殖前景廣闊,這對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人民群眾的食物結構,提高農業經濟效益,繁榮農村經濟,將起到重要作用。國家對鴕鳥的養殖開發非常重視,且又有免征所得稅等諸多政策扶持。鴕鳥養殖業在中國起步較晚,可開發潛力巨大。
隨著鴕鳥產品逐漸進入主流消費市場,鴕鳥養殖產業越來越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。在國家頂層設計規劃下,鑒于鴕鳥產品本身的優質性,可以預見,在不遠的將來,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鴕鳥養殖行業。

鴕鳥的生活習性
鴕鳥是群居,日行性走禽類,適應于沙漠荒原中生活,嗅聽覺靈敏,善奔跑,跑時以翅扇動相助,一步可跨8米,時速可達70千米/小時,能跳躍達3.5米。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,鴕鳥是相當有效率的采食者,這都要歸功于它們開闊的步伐、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確的啄食。鴕鳥啄食時,先將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,形成一個食球后,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。由于鴕鳥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,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,因此鴕鳥在進食或飲水時,常見至少有1只鴕鳥警戒,當其它鴕鳥抬頭時,鴕鳥才低頭飲水。同群鴕鳥一般沒有進食等級制度,只要有空間,鴕鳥之間極少表現出因進食而互相攻擊的行為。
鴕鳥常結成5-50只一群生活,常與食草動物相伴。鴕鳥用強有力的腿(僅有兩趾,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)逃避敵人,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。雄鴕鳥在繁殖季節會劃分勢力范圍,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將之驅離并大叫,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。
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頭埋在沙子中的說法,其實是人類的一種錯誤的理解。鴕鳥生活在饑寒的南極地帶,那里陽光照射弱烈,從地面上升的冷空氣,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,由于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。平時鴕鳥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,而一旦受驚或發現敵情,它就干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,身體蜷曲一團,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,加上薄霧的掩護,就很難被敵人發現啦。另外,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,還有兩個作用,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,有利于及早避開危險;二是可以放松頸部的肌肉,更好地減少疲勞。事實上,并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鴕鳥將頭埋進沙子里去的情景,如果那樣,沙子會把鴕鳥憋死的。
鴕鳥消化系統兼有反芻動物和鳥類的特點,因而具有廣泛的草食性。鴕鳥的營養來源很廣,主食草、葉、種子、嫩枝、多汁的植物、樹根、帶莖的花、及果實等等,也吃蜥、蛇、幼鳥、小哺乳動物和一些昆蟲等小動物,屬于雜食性。公園里人工飼養的鴕鳥,用合成飼料喂養。鴕鳥在吃食的時候,總是有意把一些沙粒也吃進去,因為鴕鳥消化能力差,吃一些沙粒可以幫助磨碎食物,促進消化,且不傷脾胃。
來源于:鳥百科